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综合

当前通讯!“熊孩子”频繁“引战”:维护公共安宁,每个人都应尽力

来源:海报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5-09 12:31:01


(资料图片)

今年 " 五一 " 小长假期间,在人们高涨的出游意愿下,各种摩擦也登上社交平台热搜。其中,较为典型的热议话题就是遭遇 " 熊孩子 " 和景区插队。

例如,5 月 2 日,一女子发布视频称,当天其乘坐 C6276 次列车,途中因制止 " 熊孩子 " 撞椅背遭到对方家长掌掴,并进行反击,最终,警方认定双方构成 " 互殴 ",该处罚结果立刻引起热议,舆论近乎 " 一边倒 " 地支持该女子不要和解,要复议。

" 熊孩子 " 不可怕," 熊家长 " 更可怕

这件事情背后,人们更多地在思索,是 " 熊孩子 " 的行为过分了,还是人们对类似事件的容忍度降低了?

从五一假期最后一天开始,除了这条新闻,多条有关出行的话题登上热搜,大多都和 " 小孩吵闹家长不管 " 有关,很多网友都曾 " 深受其害 ",但又毫无办法。

然而,更多网友则用实例证明,并非小孩天性爱玩闹,也有安静有礼貌的小孩子。其实,大家讨厌的不是 " 熊孩子 ",而是 " 熊孩子 " 背后放任不管的 " 熊家长 "。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,家长对孩子给乘客造成的困扰道个歉,态度好一点,并及时规范孩子言行,乘客容忍度不至于这么低,事情也不至于闹大。

但也应该想到," 熊孩子 " 并非一天 " 炼 " 成的,跟其家庭教育、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。有些家长把孩子惯坏,任其为所欲为。他们没有规矩、没有纪律,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也没有什么限制。一些家长忙于工作,没有时间陪伴孩子,导致孩子可能放大自己的言行尺度,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。但这种 " 放大 " 可能会扩展到孩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现代生活中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。对于许多孩子来说,物质享受比道德规范更重要。

黎巴嫩诗人纪伯伦那首著名的《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》,念哭了多少为人父母者。世界上唯有一种亲密关系最终是指向分离的,那就是亲子关系。" 你是弓,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",箭一旦射出去就脱离了控制,孩子的行为模式一旦固化,就很难改变。

为人父母,不管多么爱自己的孩子,把他们保护得多么周到,他们终将有一天是要冲出母巢、展翅翱翔于广阔蓝天的。而我们的使命,就是赋予他们这种力量,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、人格健全、为社会所接纳的人,在我们离开之后,还能自信从容地走下去。家长的 " 庇护 " 是暂时的,孩子的一生更多地要靠自己。家长无法预料他人和社会对 " 熊孩子 " 的容忍度是多少。因此,哪怕从保护自己孩子免受过度惩罚的角度讲,也应该及时、有效规范孩子的言行。

维护公共安宁,每个人都应该尽力

工人日报评论倡导:对不带孩子、被 " 滋扰 " 的人来说,不妨多一些耐心、多一些换位思考,想想自己也是从孩童过来的,想想今后自己也可能会有孩子。可以先 " 礼 ",实在 " 礼 " 不了了,可以找警察,实在等不及 " 警察 " 了,再 " 正当防卫 "。这听起来挺委屈,但可能是 " 性价比较高 " 的一种处理方式——毕竟,"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" 不是解决问题之道。

除了带孩子的家长,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尽量维护公共安宁。例如在高铁上,如果被 " 熊孩子 " 干扰到,应先与其家长沟通,沟通无效可以再找乘务员等工作人员解决问题;怀着 " 你不管我替你管 " 的心理直接 " 怼 " 孩子,只会激化矛盾,不利解决问题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,而不是去报复、教训、不甘示弱,导致矛盾升级,那谁也不能代表正义。也许这是警方在开头高铁女子遭掌掴案件中将事件定义为 " 互殴 " 的理由之一。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华中导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